融像性聚散功能
异常分析及训练
日常工作中我们常会遇到一类顾客,他们主诉看远或看近长时间工作后眼睛视疲劳加重,进行视功能检查后,数据显示没有明显的调节或集合异常,很多验光师就会产生疑问,难道真的只是因为用眼过度造成的视疲劳吗?其实,这类人群很可能存在融像性聚散功能异常,由于此类异常在日常工作中的占比较少,所以很容易被忽视掉,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融像性聚散功能异常的分析并简单介绍两种适合这类人群的训练工具。
(相关资料图)
引起视疲劳的非斜视性聚散功能异常有七种,包括集合不足、集合过度、散开不足、散开过度、基本型内外隐斜、融像性聚散功能异常。
一、融像性聚散功能异常的症状
1.常见于学龄青少年、成年人、屈光不正长期未矫正者
2.视远或视近时视物模糊
3.近距离工作后有不舒适感
4.症状随时间加重,晚上更明显
5.长时间近距离工作后,注意力无法集中
6.希望避免长时间近距离工作
7.初步双眼视检查不能解释与视觉有关的症状
8.每天晚上或近距离工作后眼上方疼痛
二、融像性聚散功能异常的体征
远近眼位均在正常范围内
看远和(或)看近正负融像性储备均减弱
集合近点可轻度远移
单眼调节灵敏度可正常,双眼调节灵敏度+/-2.00D镜片通过困难
NRA/PRA均减弱
AC/A正常
三、融像性聚散功能异常的处理
01
屈光矫正
对于日常生活工作有影响的屈光不正需要进行屈光矫正。
02
视觉训练
扩大远或(和)近距离的正负融像范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训练设备
一
裂隙尺
对于日常生活工作有影响的屈光不正需要进行屈光矫正。
作用
帮助患者扩大融像范围,缓解阅读障碍,提高融像速度。
结构组成
裂隙挡板(单孔、双孔)、滑尺、画册。
单孔——正融像训练(集合)
双孔——负融像训练(散开)
训练方法
前期准备工作
1、按照裂隙挡板和训练卡片上的数字将挡板和训练卡片分别固定在裂隙尺相应位置。
2、患者鼻尖对准贴住滑尺。
集合训练方法——单孔
1. 从卡片1开始,交替遮盖左眼和右眼,病人应该报告左右眼所见视标有所不同。
2. 撤去遮盖,病人可能报告复视或单眼抑制,或融合为单一图案。
3. 告知病人训练目标为获得单一清晰图案。
4. 若有困难,可以尝试使用引导棒帮助,引导棒放在画册前。
5. 若病人获得了融合,询问病人图案清晰程度,图片上控制线索是否均出现,是否感到图案有深度感。
6. 要求病人保持融合,数到5,将视线从训练卡片上移开片刻,再重新注视训练卡片,尽可能快获得融合。
7. 每张训练卡重复上述过程5次,更换训练卡片,调整挡板位置,重复上述步骤,直到12号卡片。
散开训练方法——双孔
与集合训练步骤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
1. 使用双裂隙挡板。
2. 使用引导棒帮助定位时,引导棒位于训练画片之后。
训练终点
集合训练——保持视标清晰单一,达到12号卡片(30△BO)
散开训练——保持视标清晰单一,达到7号卡片(15△BI)
02
B-O-立体镜
作用
用于训练远距离的同时视、融像和立体视功能,扩大远距离融像范围。
结构组成
主体、卡片支架、训练卡片(底内外卡、彩色训练卡、可变三棱镜卡)。
底内、外系列训练卡训练方法
集合训练——BO底外系列训练卡
1. 将BO底外系列训练卡片放置于训练卡板上,固定在刻度尺“0”的位置。
2. 遮盖左眼,右眼看到右侧R及图像,图像周围的数字上方有小点。遮盖右眼,左眼看到左侧L及图像,图像周围的数字下方有小点。
3. 注视卡片上部的图像,使其融合为单一且清晰的图像,保持5-10s。图像融合后,能看到图像周围的数字有漂浮感,R和L同在方框内,每个数字上、下均有小点。
4. 注视下部的图像并融合,所观察到的现象同卡片上部一样。
5. 每幅图融合后,保持5-10秒,上下两个视标交替注视5-10次,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单一清晰的像。
6. 训练完成后,切换页码更大的卡片。
散开训练——BI底外系列训练卡
散开训练和集合训练的步骤类似,不同的是:
1、使用BI底内系列的训练卡。
2、训练时,先注视卡片下部的图像,再注视卡片上部的图像。
训练终点
集合——直至第8张,第8张为27△BO
散开——直至第8张,第8张为13△BI
2023年万里路视光微课
关键词: